消費者風險提示一:警惕非法“代理維權” 依法理性維護權益
近年來,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打著為消費者維權的旗號,推出“代理投訴”“代理退?!薄按硖幹眯庞每▊鶆铡钡人^“代理維權”服務誘騙消費者,名為代理維權,實則牟取非法利益,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金融市場正常秩序。提醒廣大消費者:擦亮慧眼,警惕非法“代理維權”陷阱。
陷阱第一步:非法“代理維權”組織或個人利用網絡論壇、微信朋友圈、網購平臺、短視頻等渠道,冒充法律工作者騙取消費者信任,打出“全額退?!薄靶迯驼餍拧薄疤訌U債務”“全額免息”等幌子,發布幫他人代理成功退保退息、逃避債務等的虛假案例,誘騙消費者委托其代理維權。
陷阱第二步:向消費者收取高額的“代理維權”咨詢費、手續費,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證、保單、銀行卡、聯系方式等涉及個人隱私的重要身份信息和敏感金融信息。
陷阱第三步:唆使消費者無視合同約定,慫恿或替代消費者編造事實、偽造證據、提供虛假信息,并使用固定的投訴模板、千篇一律的投訴話術,以消費者代理人的身份向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投訴。
陷阱第四步:切斷消費者和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有效聯系,慫恿或替代消費者采取纏訪鬧訪等過激行為。一些非法代理維權組織甚至采取誘騙、恐嚇等手段阻止消費者與金融機構正常協商,嚴重影響消費者的正常生活。
提醒廣大消費者:不當維權面臨“四大風險”。
風險一:糾紛解決遭阻礙。“代理維權”的組織和個人一般不具備法律執業資格,對法律條文引用經常有明顯錯誤。其通過編造或歪曲事實進行惡意投訴,違背誠信甚至突破法律底線,不僅侵占消費者正當的維權渠道和資源,阻礙消費糾紛正常解決,還擾亂了金融市場正常秩序,甚至涉嫌違法犯罪。
風險二:信息泄露隱患多。“代理維權”的組織和個人一般會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訊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賬戶、保險合同等敏感信息,給消費者造成個人信息被泄露及被非法利用的風險。有些團伙甚至擅自、惡意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辦理小額貸款、申請信用卡等。如果消費者想終止代理協議,還可能遭到騷擾、恐嚇。
風險三:經濟負擔更沉重。“代理維權”的組織和個人除收取高額的咨詢費、手續費外,還可能通過掌握消費者的銀行卡賬戶,截留侵占資金。同時,非法代理退保會使消費者處于退保后無保險保障的狀況,而非法代理信用卡維權則一般采取拖延償還信用卡欠款的方式進行,往往導致消費者需承擔逾期滯納金及罰息等后果。
風險四:征信污點影響大。當前,貸款、信用卡使用記錄等均已納入征信范圍。如果消費者輕信“代理維權”組織和個人的教唆,采取暫?;蚓芙^還款等行為,很可能因逾期產生不良信用記錄,導致個人信用受損,對后續申請銀行貸款、買房、買車甚至就業等產生不利影響。
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非法“代理維權”侵害,依法理性維護自身權益:
一是選擇適當的金融產品或服務。廣大消費者應根據實際需求,結合自身經濟情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當的金融產品或服務,勿受“退舊保新”“高收益”等說辭誘導。如,購買保險產品要符合自身風險保障需求和經濟能力,使用信用卡或貸款類產品應考慮借貸成本和還款能力,投資理財產品時應符合自身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
二是拒絕非法代理維權行為。非法代理維權組織或個人以“代理維權”之名,捏造事實、違背合同約定,不僅擾亂正常金融秩序,甚至涉嫌尋釁滋事和敲詐勒索,突破法律底線。消費者應珍惜個人信用,警惕參與非法“代理維權”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不輕信虛假承諾,拒絕參與違背合同約定、提供虛假信息、編造事實的惡意投訴。
三是依法理性維護自身權益。消費者在購買金融機構產品或享受服務過程中發生糾紛的,可以直接向金融機構投訴,主張民事權益。若消費者未能與金融機構通過協商解決糾紛,可以向行業調解組織申請調解。通過投訴、調解仍不能解決民事糾紛的,消費者可以根據合同約定,提請仲裁機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四是防止個人信息外泄。增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保護好個人金融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出現信息外泄、信息盜用等風險,給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隱患。如發現合法權益受到不法行為侵害,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消費者風險提示二:理性辨別不亂投 護好您的“養老錢”
當前,我國已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為了減輕兒女負擔、更好安享晚年,希望通過投資理財讓自己的“養老錢”保值增值,但部分老年人卻因為金融知識不足、風險意識不強,落入犯罪分子的詐騙陷阱,遭受了財產損失,影響了晚年幸福。提醒廣大老年消費者,注意四類“投資誤區”。
誤區一:跟風投資。有些老年人“投資理財看鄰居”,別人炒股他炒股,別人買基金他買基金,別人買哪種理財他買哪種。老年人在投資渠道上切莫跟風,投資要做到清醒、理性、不盲從,否則一輩子的積蓄可能會付之東流。
誤區二:盲目投資。有些老年人面對市場上花樣繁多的金融產品不知如何選擇,容易被一些巧舌如簧的人員欺騙,在不怎么了解產品的情況下盲目投資,造成資金損失。在購買金融產品時,一定要仔細了解產品背后的運作模式、風控措施等,不可盲目、被動。
誤區三:貪利投資。近年來,社會上有些不法分子以“高額利息”為誘餌進行集資詐騙,不少老年人因貪圖高利被騙而導致血本無歸。集資詐騙通常虛構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項目,缺乏實際業務支撐和盈利來源,極易發生卷款跑路、資金鏈斷裂等風險。
誤區四:借錢投資。有些老年人誤將投資與賺錢直接對等起來,認為只要花錢投資就一定能掙到錢,催生借錢投資、杠桿炒股等高風險行為,一不小心就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嚴重影響正常家庭生活。老年人投資切記量力而行,從自身的經濟實力出發,避免高于自身能力的風險投資行為。
為維護財產安全、護航幸福晚年,提醒廣大老年消費者科學理性投資理財,做好功課再掏腰包。牢記以下口訣,護好自己的“養老錢”:
高利誘惑不可信,不懂業務要遠離。
投資不能太大意,需和家人共商議。
收益風險成正比,一夜暴富是陷阱。
正規渠道買產品,不與個人簽協議。
一是學習金融知識,增強風險識別能力。老年消費者要多參加正規金融機構等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線上線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活動,多學習金融知識,增強風險識別能力,提高警惕性。牢記投資是有風險的,面對投資項目不聽信、高息誘惑不盲信、熟人承諾不輕信。不要投資業務不清、風險不明的項目,不要帶著賭博心理冒險“入局”。
二是科學理性投資,抵御誘惑不貪高利。老年消費者要樹立理性投資理念,做好資金規劃,如,用于家庭日常開銷或應對突發事件的錢不能拿來投資。購買理財前應到銀行網點或登錄手機銀行自主進行風險測評,根據風險測評結果,購買等于或低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別受高收益誘惑而沖動投資。
三是選擇正規機構,多與家人商量。老年消費者購買理財投資產品應選擇正規金融機構,可撥打金融機構官方客服電話或前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進行咨詢辦理。多咨詢正規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員,多途徑進行信息核實、辨別真偽,不要盲目購買。多與家人商量,對投資活動的真偽、合法性進行必要的判斷和了解,防范被不法分子詐騙侵害。警惕非正規機構的過度營銷攬客行為,不輕信他人、不沖動投資。
四是提高安全意識,防止個人信息外泄。在日常生活中增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慎重簽署合同,不在空白合同中簽字。不隨意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密碼、手機驗證碼等重要信息,以防個人信息被冒用、濫用或非法使用。對陌生號碼、陌生鏈接、陌生賬號提高警惕,做到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若發現疑似非法金融活動,可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反映情況。
消費者風險提示三:理性消費不亂貸 美好青春不負債
“零門檻”“無抵押”“零利息”,這樣的網絡貸款可信嗎?隨著開學季到來,大學生們的消費需求高漲,一些不良網貸趁虛而入,如果不注意辨別容易上當受騙,致使個人資產和信譽受損,甚至因惡意催收導致嚴重后果。提醒廣大學生,準確識別不法分子典型套路,遠離校園不良網絡貸款侵害。
套路一:網絡平臺“零息”貸款陷阱。一些互聯網小額貸款機構和科技公司合作,通過“日息低”“零利息”等虛假宣傳,誘導大學生過度消費,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其實,所謂“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還有“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計費”等各類隱性成本,此類宣傳故意模糊實際借貸成本,產品綜合息費率水平可能很高,且一旦逾期還會產生高額費用。
套路二:網絡平臺惡意催收。部分大學生在非正規的互聯網平臺貸款后,一旦逾期未還款,自己和身邊的家人朋友可能遭受短信、微信、電話的騷擾,以及侮辱、恐嚇、威脅及暴力催收。此外,網絡平臺可能采取冒充公檢法催收等形形色色的手段惡意催收,極易引發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套路三:注銷“校園貸”陷阱。一些不法分子冒充互聯網平臺客服,利用非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在電話中準確報出大學生的姓名、身份證號、貸款、家庭住址等信息。在大學生放松警惕后,不法分子謊稱根據國家相關政策需要緊急配合注銷校園貸賬號,否則會影響個人征信、產生高額滯納金等,其最終目的是誘騙大學生在貸款平臺貸款后將資金轉至騙子賬戶。
套路四:“元宇宙”“區塊鏈”網絡陷阱。目前網絡上出現一些“小游戲”,假借“元宇宙”“區塊鏈”等概念進行炒作,宣稱“邊玩游戲邊賺錢”“投資周期短、收益高”,誘騙學生通過兌換虛擬幣、購買游戲裝備等方式進行投資,甚至誘騙無經濟基礎的學生向網絡平臺貸款用于投資,最終卷款跑路。
這些校園不良網絡貸款背后隱藏著極大的危機。有的學生面對還款壓力,選擇“以貸養貸”“多頭借貸”,從而債臺高筑;還有的學生因無力償還,長期遭受暴力催債,身心受到巨大侵害。
提醒廣大學生:理性消費“不亂貸”,美好青春不負債。
一是理性消費不亂貸,莫讓“開學季”變成“欠錢季”。要樹立理性借貸消費觀念,提高網貸風險防范意識,弘揚勤儉節約美德,科學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開源節流、量入為出,不給校園不良網絡貸款留下可乘之機。對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要有正確評估,不要不計后果盲目借貸、過度借貸,否則會使學生個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二是合理借貸要正規,莫把“假李鬼”當成“真李逵”。合理發揮借貸產品作用,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不要過度依賴借貸消費,更不要“以貸養貸”“多頭借貸”。若確有借錢需求,要選擇正規金融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赏ㄟ^撥打金融機構官方客服電話或前往金融機構營業網點進行咨詢辦理。切不可輕信不法分子的詐騙誘餌,讓校園不良網絡貸款鉆空子。
三是尋求救濟要理智,莫使“校園貸”變成“校園害”。
校園不良網絡貸款就像潘多拉魔盒,同學們不要為了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去觸碰它。如果不幸遭遇了不良網絡貸款,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受不法分子脅迫或采取極端解決方式,而是要積極保留證據,保持與家長和學校的密切溝通,必要時選擇報警處理,借助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